-->
  • 福建泉州│莿桐港跨海古橋-洛陽橋 傳奇的海上絲路場景



    洛陽橋貫穿南北陸路交通,安定泉州灣內海風平浪靜,使得"莿桐港"崛起成為中世紀貿易中心,可說是海上絲路的真正起點。作為世界歷史最久的跨海石橋,曾經千帆萬富雲集,如今浪花淘盡,伴隨著泉州人走過歷史與生活回憶。
    洛陽橋坐落在泉州城北,橋面全長超過730公尺(盧溝橋僅261公尺),用船型橋墩削弱江海匯集沖力,是世界上筏型建築的開端,屹立江上已近千年。

    走在古大陸跨海大橋上,夕陽將一切染上唯美的嫣紅,迎來下崗的人們,帶著一片泉州的顏色回家~

    現在仍有許多居民利用洛陽橋通勤,從惠安來往台商投資區上下班,走石橋似乎是這個城市裡經典的生活風景。
    泉州有句俗諺"徛嘞(站著)親像東西塔,倒嘞(躺著)親像洛陽橋"─用以形容泉州人的風骨及身段。
    洛陽橋地位與東西塔並列,被賦予的傳奇故事家喻戶曉,在長輩口中一代傳過一代,傳承著文化與情感。
    洛陽橋邊的居民載著採集的蚵仔,往來橋上到市集販售。這些蚵苗最早可追溯到建橋之初,蔡襄提出養蚵固墩的做法。九百年後內海淤積,橋墩上的蚵苗被挖蝕殆盡,地方人家紛紛在周邊插苗養蚵維生。
    漁民的小船就這麼散放在橋邊的灘塗上,等待每天的漁貨再次滿載。
    作為風水塔的「月光菩薩塔」,傳說北面菩薩額頭嵌有番商所贈的夜明珠,站在橋上只能看到東、西、南三面,從海上才能看到菩薩發出如月般的光亮,因此得名。
    北宋建橋時,橋上佈有7亭9塔,65座船型橋墩支撐,500根扶欄配有28隻石獅,橋兩端共4個石將軍。如今部分古物尚存,泉州人如數家珍。
    今天的洛陽橋繁榮不在,只留下歷史遠去的痕跡。宋代殘存的婆羅門塗金塔雕刻有《偈菩月經》及釋迦像,以及4尊石將軍,守護著橋的兩端。
    橋以江心島中洲為界,分為南北兩段,此處未建橋時稱「萬安渡」,北宋開始建渡橋通過,直到蔡襄任命泉州知府開始建造石橋,經過歷朝的修葺留下許多重修的紀念碑文。
    蔡襄為宋朝書法第一人,其親撰的《萬安橋記》最具歷史與藝術價值,原立碑於江心島的中亭,紀錄這座橋的光彩與榮耀,如今移至橋南村蔡公祠內。

    地方流傳「蛇龜興風作怪,蔡母懷孕過江」、「夏德海送文書,龍王停潮築橋」、「觀音巧取金銀,八仙施法造橋」,泉州人對於蔡襄建造洛陽橋的感念與追崇,成為一種地方神話信仰,甚至清朝有人寫成劇本,京劇、豫劇、歌仔戲裡的重要戲曲《洛陽橋》便出自於此。

    "閩中橋樑甲天下,泉州橋樑甲閩中",洛陽橋開跨海石橋之先河,而有"海內第一橋"的稱號。
    遠望著綿延的橋墩成列,"亙海長虹"的風景就在眼前,漸晚的天色暈著一片嫣紅如夢似幻。
    我們沉醉在江上開闊的視野,遠處的高樓古厝層層交疊,等著整個城市染上這片美麗的色彩。
    看著橋上返家的背影,讓我想到詩人余光中所寫的那份思念,八十年後他終於回到家族世居的泉州,尋找父母親回憶裡述說的洛陽橋...
    潮起潮落,年去年來/匆匆過橋,一代又一代/有的,急急於趕路,有的/在扶欄與望柱間徘徊。 最後是我,晚歸的詩翁/一千零六十步,叠叠重重/想叠上母親、父親的腳印/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...
    洛陽橋送過多少的遊子離開,乘載著多少鄉愁,海上絲路的場景被周遭的新興高樓社區所環繞,洛陽橋的感受尤其滄海桑田。
    可慶幸的,當海上絲路的光輝褪去,留下那些美好的記憶碎片,融入了泉州人的生活,用台灣人熟悉的閩南語傳遞著,看著攜手返家的人們走在洛陽橋格外溫馨。 洛陽橋的故事將會繼續傳遞下去...

    【洛陽橋】搭乘泉州公交19路「洛陽橋(橋南)」下車←查看地圖
    【門票】免費,開放時間全天


    #洛陽橋故事  #泉州市旅遊景點 #泉州旅遊行程 #泉州一日遊 #泉州行程 #泉州洛陽橋 #洛陽橋 余光中 #福建自助旅遊 
  • You might also like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